本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平台不得转载,违法必究。
当今社会,明星生娃已经算不上是博得眼球的大新闻了。
她们也再隐瞒自己已婚生育的事实,而是和平常人一样享受着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
芽芽妈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某某女星剖腹产后顺利产子的新闻。
而且经过快速的产后恢复,身材和样貌基本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娱乐圈的女星们宁愿在自己的肚子上留下伤疤都不愿意选择顺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剖腹产相比顺产具有哪些优势呢?下面就跟着芽芽妈了解一下吧!
01
分娩时没有痛感
众所周知,顺产的疼痛级别是十级,而且还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准妈妈是十分痛苦的。
因此,很多女性由于无法忍受顺产的痛苦而选择了剖腹产。
例如:明星小S在做客一档节目时就曾经说过,自己在分娩时就是担心自己忍受不了顺产的疼痛,最后选择了剖腹产。
这是因为医生在做剖腹产手术的时候会给准妈妈注射麻药,这样准妈妈在整个手术的过程中就不会有任何的疼痛感。
医生在准妈妈的肚子上划开一刀,然后取出宝宝,在将准妈妈的肚皮进行缝合就可以了。
02
身材比较瘦弱
每个准妈妈的骨盆大小都因人而异,但是如果准妈妈的骨盆较小,在分娩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胎儿也很难顺利的分娩出来。
但是如果准妈妈选择了剖腹产手术,医生就会将宝宝直接从肚子里面取出来,这样和骨盆大小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女明星大多很瘦弱,身体上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赘肉,所以即使怀孕了在外形上也不明显。
由于女星们的骨架相对较小,让人感觉弱不禁风,因此如果强行顺产很有可能会出现难产的情况。
03
讲究良辰吉日
正常顺产出生的宝宝由于瓜熟蒂落自然分娩,在生辰八字以及出生时间上是无法控制的,宝宝什么时候出生完全取决于妈妈生产时的速度。
在这点上,剖腹产的宝宝相对就比较占据优势,剖腹产的宝宝在生辰八字以及时间上是可以控制的。
明星是公众人物,更看重宝宝的生辰和出生时间。为了让宝宝在一个吉时出生,明星们都会提前算好时间,用剖腹产的方式迎接宝宝的到来。
04
安全系数更高
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二胎。
但很多准妈妈在生二胎的时候已经35岁以上了,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在生产时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剖腹产可以降低这种危险性,安全系数相对更高。
很多女明星在年轻时为了事业选择了放弃结婚生子。
等到生宝宝时都已经是高龄产妇了,所以为了避免危险,她们都会选择剖腹产。
看完以上这4个原因,女明星选择剖腹产也是情有可原的。
相对于剖腹产来说,顺产还是需要符合一定条件的。
总之分娩的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哪种方式,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准妈妈们自身的条件来决定。
剖腹产会对准妈妈造成哪些伤害呢?
首先,剖腹产手术后会在女性身体上留下永久的伤疤。
虽然现在很多女性采用纹身等方式加以遮盖,但是肚子上的皮肤永远都不会完整了。
其次,准妈妈在进行剖腹产麻醉时,很有可能会发生意外。如果血压降低,就会引起胎儿缺氧,后果不堪设想。
准妈妈在剖腹产手术时由于失血过多,对记忆力、身体恢复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剖腹产手术时,医生会将准妈妈的腹部器官移开,再复位。
这种情况下,准妈妈就很容易发生肠胀气、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
而且,剖腹产手术后发生肠粘连、盆腔粘连的风险也比较高。
由于剖腹产后子宫复原慢,如果再次妊娠发生流产,还可能出现子宫切口瘢痕穿孔问题。即使进行顺产也有子宫破裂的风险。
剖腹产手术后如何恢复身材?
饮食避免高油高糖
剖腹产手术后的产妇在分娩后的6小时内是不可以进食的,6小时过后可以适当吃一些流食。
直到可以下床走了,饮食才可以从流食转为半流食,再到固体食物。
产妇在分娩后想要恢复好的身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饮食科学。
油腻、甜辣的食物不可以吃,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如果产妇没有加以节制,吃了很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就会让自己越来越胖。
分娩后可以适当运动
剖腹产后的产妇在生产后6小时之内是不可以活动的,只能平躺在床上。
等到6小时过后,产妇才可以通过家人或者医生的帮助下翻身。
手术后第二天,产妇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下床活动,但切记不要着急,动作要轻缓,避免拉扯到伤口。
等到产妇的伤口愈合后,就可以适当的运动了,运动时也要注意,避免强烈运动。
尽早母乳喂养
产妇在母乳喂养时可以刺激子宫的收缩,体内的恶露也会比较快的排出来,子宫恢复的也会比较快。
而且母乳喂养可以消耗产妇的能量,每天可以消耗卡路里,所以,生产后及时给宝宝喂奶也能快速恢复身材。
准妈妈们,你们在分娩的时候会选择剖腹产吗?评论区留言吧!
参考文献
[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研究[J].唐玲.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6(19):.[2]整体护理干预在剖腹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陈艳媚,邢园园,何旭英.中国医药科学,,8(20):-.[3]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选择的临床分析[J].吴秀琴.中外医疗,,36(01):8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