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高”、“压力大”VS“自由宽松”、“综合发展”,当这两组词放在一起时,你会联想到什么?东西方在教育方面存在众多差异,与此同时,西方人对东亚教育的好奇心,也从未停止。
年,BBC将五名中国老师请到了英国中学,与英国老师授课的班级互为对照。结果,中国老师在各个科目上“大获全胜”。
在英国人眼中,成绩斐然的东亚教育裹挟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驱使他们不禁想要进一步掀开这种教育模式的面纱,一探究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年,BBC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另一部探究东亚教育的纪录片——
《学校互换:韩式教育》
(SchoolSwap:KoreaStyle)
BBC将目光投向了号称全球中学教育最残酷、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韩国。
要知道,韩国的升学压力与勤奋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它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的表现,一贯惊人地优异。
和之前探究中国教育的方式不同,BBC大胆创新,由教师转向学生——派出三位英国学生到韩国“留学”三天,体验真正的亚洲教育。
三天,英韩两国的教育差异在六个孩子的真切感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震惊、崩溃、难以承受”英国学生从未历经过的重压,却是韩国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在点滴差异中东西方教育的反思日渐清晰。
三个英国中学生
住进三个韩国家庭
英国学校周边风景秀丽,处处充斥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被选中参与交换之旅的三名英国学生,来自于威尔士一所小镇上的中学。
三位英国学生对东亚教育的“威名”不以为意,对即将展开的“东亚教育体验”旅程充满期待。
“很轻松,要么是早上两节课,下午没课;”高一女生萨拉描述到自己目前的中学生活,她还表示超级向往去东方国家的中学求学。
体育运动与party中最耀眼的明星--社交达人汤米这样描述他接受的教育,确实汤米在学习方面比较吃力。
“我想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以全科A+的GCSE(相当于威尔士的中考)成绩考进高中的学霸伊万信心满满的说。他悄悄暗下决心:前去挑战韩国同龄人。
三位截然不同的英国学生,就这样踏上了前往韩国交换之路。一下飞机,摄制组就带他们换上了韩国当地高中的校服,在新奇与说笑中,一切都显得很美好。
BBC特意选取了韩国首尔最顶尖的两所学校让三个孩子去当插班生——萨拉去了女校,汤米和伊万去了男校。
如此良苦用心的安排,是为了让此次对比更加鲜明。
来学校提前参观时最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周边漂亮又阔气的住宅楼宇。
这是韩国最好的学区,无数韩国家长砸锅卖铁只为买到此处的学区房,方便孩子就学。
BBC为了让三位英国学生更好地体验韩国学生的日常,将他们分别安排到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方面各有不同的韩国家庭,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竭尽全力,为孩子读书求学提供支持。
“很小的时候就进过天才班,现在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韩国16岁的孩子素妍,住在离学校十分钟车程的中产小区,与萨拉配对。
“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家中拥有一台超大的电视,透过玻璃还能眺望整个首尔的景色。”这是韩国富裕家庭的孩子民英,住在学校旁边的高层公寓,与汤米配对。
“学霸里的学霸,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这是来自韩国工薪家庭的永诚,与伊万配对。相较于前两位韩国家庭,伊万的寄宿家庭距学校几十分钟脚程,空间逼仄,设施陈旧,连电视都没有。
了解后得知,永诚的父母卖掉了原来的房子、选择了这间虽小但却离学校相对较近的学区房。
父母们舍掉原本衣食无忧的平静生活,甘愿每天倒5个小时公交上下班,只为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
为了孩子,爸妈表示一切都值。
在英国属于学霸级别的伊万在看完永诚的数学作业后受到了十万点暴击——完全看不懂。
伊万自信满满地向永诚一家展示弹钢琴,却发现永诚可以背靠在琴凳上,反着手弹琴。
三天的体验还未开始,伊万就感受到了震惊与绝望。但真诚友好的跨国友谊很快使他满血复活,六个孩子彼此交流、共同期待,为期三天的交换,正式拉开帷幕。
又是上课,又是补习
一眼望不到头的学习
清晨六点四十五,由于离学校最远,永诚与睡眼惺忪的伊万已然准备踏上步行上学的路程。
另一边,素妍与萨拉正在享用着素妍妈妈精心准备的韩式早餐。
而离学校最近的汤米和民英刚刚起床,两人慢悠悠地吃了早餐,掐准时间步行到校园。
“迟到的人每天要提早一小时到校园,负责打扫卫生”
“去学校上课的时候,要没收手机。”
为了让学生们集中于学业,诸如此类的校规不绝于耳,三位英国学生大呼惊奇也表示理解。
但最令英国学生无法接受的是--时间。
英国的十点与韩国的八点,正式上课的时间之早让他们一个个都有些迷离。
“这咋回事啊?还不放学?”
上课早怎奈何下课晚?英国的下午三点与韩国的无限时热衷学习,让这三位英国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长”韩国学生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实在是长得令人恐惧。
因为即便到了放学时间,韩国学生还要迎接一天中的重头戏--补习班。
民英就带着汤米来到补习班接受长达四个小时的培训,十点结束。
萨拉和素妍回家上在线补习班,看到素妍认真地盯着屏幕做着笔记,头昏脑涨的萨拉心疼多于惊奇。
而永诚由于家境一般,选择“在公共图书馆待到闭馆+回到教室学到凌晨”,以此来填补补习班的空缺。
“家里没有很多钱上补习,要靠自己努力。”
在图书馆里,伊万发现公共图书馆内自习的人群都衣着朴素、鸦雀无声,最小的感觉连十岁都没有,他们的眼里只有书本。
在西方并不普遍的补习班文化,却是东亚教育中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在韩国,补习产业早已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位于韩国首尔江南区的大峙洞,甚至形成了补习班密集、家长学生频繁出没的“补习街”。
补习班的名师,享受着如明星一般的待遇,他们拥有数百万的粉丝、年入千万的薪资,是家长学生们追捧的对象。
年,韩国一份报告指出,家长们为孩子补习花去的费用高达亿美元。在这个惊人数字背后,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血堆砌,而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也随着补习班的大热而无限拉伸,一眼望不到头。
前来体验东亚教育的三名英国学生,对韩国学校的严苛管理、对韩国家长的无私奉献,对韩国学生的刻苦勤奋、无不感到震惊和钦佩。
教育的成功背后的残酷
“功夫不负有心人”。
韩国学子在PISA测试中排名十分优秀,远超英国。但当这三位英国学生亲身体会过被无情碾压的“痛苦”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与韩国同龄人有着多大的差距。
摄制组通过对威尔士的数学中考卷(即GCSE)进行一定删减后,做成了一份差不多需要一小时完成的卷子,分发给英国孩子与韩国孩子。
本自信满满的学霸伊万,纵使奋笔疾书也不及一个手打石膏的韩国学生做的快。
经过观察,大部分韩国学生都只用了15-20分钟时间,就做完了整套试卷。
基础薄弱的高中生汤米面对中考题仍旧深陷痛苦与挣扎。“觉得题目难的请举手”唯有汤米一人举起了手……
韩国学校的老师坦诚告知,这份卷子是韩国小学生水平。然而在威尔士,却有高达40%的学生不及格。
“触目惊心”的差距,让人倍感震撼。
身处女校的萨拉,也屡屡自信受挫。“这里的老师讲课真的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消化,也不给我们讨论时间……”。
填鸭式的快节奏授课让萨拉崩溃,而韩国课堂上哄抢式的做题积极度更是让她崩溃。
老师刚刚写完题目,学生们就一股脑冲上去抢着做了起来,好像眼前的不是难题,而是打折促销的大白菜……
面对同学们给萨拉留下的简单题,她绞尽脑汁演算了一番后,得出了正确答案。
三天下来,三位英国学生深切的表示:“他们的教育,真的比我们强太多。”
无情碾压英国孩子、让人震惊赞叹的韩国学生,或许并不会觉得这是多了不起的事。
他们的目标,从来不在于胜过外人,而在于在国家内部的竞争中获胜。
他们只有足够努力才能在韩国高考(KSAT)中脱颖而出,才能进入好的大学,才能享有这些大学带有一定程度“垄断性”的人脉资源和就业机会。
因此,无论底层、中产还是上流,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考进最好的大学,加入或维持在精英阶层,成为人中龙凤。
韩国EBS台推出的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
凌晨两点,奋笔疾书的学生用橡皮筋绑住手指,借助手腕的力量继续做题。
十几岁的孩子,手指上布满了长时间拿笔而磨出的老茧。
独创学习密室,专为备战高考的学生而准备,一间狭窄的无窗房间里仅含一张书桌与一张床。
“整年整年地待在这里,每天埋头学习12个钟头”。
为了孩子学习,整个家庭牺牲与让步。“砸锅卖铁买学区房,没日没夜地工作赚补习费”
在10-19岁的韩国青少年中,每10万人中就有4-5人因学习压力而走上绝路。
纪录片中,三个英国孩子探访了一位考上首尔大学的“成功者”,当他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却充满悲伤——“身边有两三个同学自杀了”。
这就是韩国教育的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血汗代价,它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
三天的体验旅程告一段落,但这三天的冲击与震撼都让三位英国学生心有余悸。
亲眼目睹了韩国教育的优越性,又亲身经历了其沉重负担,三位孩子的经历更是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
英国威尔士的教育部长在看过此片后表示:韩国全民向学、高度紧张的教育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英国很好的启发,是时候为本地的中学生们制定一些更有益于学习的规则了,比如课上没收手机;至于韩国的课后补习,也可以适当引入。
明确的是,十全十美的教育并不存在。
而我们坚信不断反思、学习、借鉴;虚心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必然会逐步靠近完美教育。
私人
新浪微博:千千妈妈儿童英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