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变得“功利化”让人揪心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友先主席表示:“建设阅读型社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主管单位、出版商、零售商的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在当今多数民疏于阅读的情形下,展开‘民读书节’这样的活动很必要。”当当联合总裁李国庆表示:“去年两会期间曾有人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后来因为有学者反对,再无下文,其实设立‘国家阅读日”对建设阅读型社会的宗旨有益无害。”(4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在2006年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的阅读率首次低于50%,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人民》曾经发表文章说:大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培养读书习惯,反过来,读书习惯的缺乏又加剧了社会上读书氛围的淡薄。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难以真正提高国民阅读率。事实严峻的确不假,但是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舆论似乎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与阅读有关的“节日”上了,因此节日的作用被夸大了。最典型的是有全国*协委员在2007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据说这位*协委员已经连续第五年提出相同提案,同时在提案上署名的还有多位著名作家。设立“国家阅读节”,此举可能是想要把民众的阅读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想以此唤醒“国民的阅读意识”。读书需要时间,关键的可能是必须要读到有价值的书。尽管请求设立“国家读书节”的这些都是鼎鼎大名的大作家,但是真要说起来,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出版过多少值得一读的好书呢?因此我倒是觉得,作家们是希望发起一场声势巨大“国民读书运动”,以增加他们自己的图书出售量,没有一个好的运动声势,其作品可能就是无人问津的一沓废纸——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存在了。作家辛辛苦苦弄出几十上百万的文字,到头来“收效甚微”,于名于利都说不过。也许作家们各种花样都做过了:好听的书名、好看的封面、好玩的宣传,可仍旧没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为什么?关键是你没有可以作为精神粮食的内容,只会做花架子,那是不行的。中国人的阅读率低也并不是读者单方面造成的,有关人士再怎么感到“忧虑”似乎也唤不来大家的同情,再怎么呼吁也得不到广泛的响应,或许也应该忧虑一下内容创作方面的问题吧。在国人的阅读热情问题上,也可以这么说: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果内容提供者都不思进取,成天想着设立节日,那图书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书籍仍然只是废纸和垃圾,谁愿意花费可能高于成本几十倍的价格去购买垃圾书籍?谁愿意花宝贵的时间坐在图书馆翻阅没有价值的文献呢?中国读者还没有傻到的这个地步。没人读书,感到最无奈的可能要数是写“垃圾”文字的和卖“垃圾”图书的“作家”和书商了,把希望寄托于设立节日来“把阅读进行到底,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有点小瞧中国读者的智商了。其实,于情于理,对于传统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去好好读一读的。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在时间和精力都不能承受。也许,读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功能和目的。功利化阅读让人揪心,从读书本身来看,很多人觉得其作用已经不再重要,因此提倡设立“阅读节”也可能有合理的地方。总之,尽管我们认为目前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存在下降危险,但是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觉得不用读很多书也能生活得很好,这也是一个现实。相反,读书倒是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